伦敦艺术大学在校生访谈录 之十五 林逸心

2015-09-21

采访者: 伦艺苏老师
受访者: 林逸心·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硕士·MA Designer-Maker

\

 

苏老师:逸心你好,很高兴今天能够正式采访你,也祝贺你的毕业作品展取得成功。一年的时间过得真快,想想去年咱们才取得联系,一转眼你都要毕业了。你觉得这一年下来,在英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林逸心:最大的收获是大开了眼界,见到了许多在国内看不到的东西,接触到了我的专业领域最前沿的作品,添了很多专业知识,同许多著名艺术家有了直接的对话,这是在国内很难想象的。并且自身修养也提升了不少,思考问题更加深入和独立了,识别美丑的能力增强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感觉是我人生里经历最多,改变最多,收获也最多的一年。

苏老师:据说去年你被英国的四所大学录取,那为什么最终选择伦敦艺术大学?在你眼中,伦敦艺术大学最能吸引你的是什么?

林逸心:首先是伦敦艺术大学的声誉,在世界上都很响亮。我觉得伦敦艺术大学的艺术氛围很纯正,不像别的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多少会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总之,我认为如果来英国学艺术,除非能上皇家艺术学院,不然伦艺应当是不二选择。再就是伦敦这座城市,充满了惊喜与活力,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又如此之国际化,我觉得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一年,是非常值得的。

苏老师:班上有多少同学?都来自哪些国家?作为中国人,你跟他们沟通得多吗?

林逸心:我们班一共有14个同学,分别来自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印度、俄罗斯、韩国和中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内不觉得什么,但是到了这里,真的觉得民族使命感非常强烈,虽然说班里的同学都很友好,但是他们其实对我们几个中国人还是挺排外的,如果我们不主动跟他们交流,他们基本不会来搭理我们,或者因为我们口语不是很好,或者因为我们长着一幅不一样的面孔,我们都很努力地去争取,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但这没办法啊,你得去适应,也必须去适应。我曾去过莱斯特、巴斯几个城市的大学,看到有好多中国留学生总是将自己困在华人圈子里,连英语都很少用到,这怎么提高?而且他们一些人也抵触这里的文化,思想还停留在国内的状态。有些中国学生,来英国七八年了,从高中读到研究生,连基本的同外国人交流的勇气都没有,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苏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过什么问题吗?又是如何去解决的?

林逸心:遇到了太多问题,学习的生活的都有。我在日记里并没写太多。头一次出国,中西文化的冲击,刚来时连英式英语都不大听得懂,去超市购物也感觉困难,许多文化冲击和不适应环境,花了很长时间才调整过来,慢慢地进入学习状态。后来多亏了不少英国朋友和老师的帮助,还有爸爸妈妈开导,慢慢走上了正规。其实留学在外,孤独简直是时刻相伴的,如果自己不学会调整,阴霾就很容易笼罩你。记得复活节时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呆了几天,就觉得无比压抑和沮丧,看世界的心情都是灰色调的。而当一开学来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工作,就觉得浑身充满了活力,心情也舒畅了许多。人真是群居动物,应该一直在交流分享和自我沉思中向前走。

苏老师:你觉得东西方大学,或者说东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林逸心:与国内教育对比,西方的大学教育更注重个人的思考独立性,总是有意识地向我们传递着批判性思维的信息。老师并不会左右你的思想,只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关注你的想法,鼓励你,引导你,沿着你的思路,激发挖掘你的自我认识。拿我们班来说,每个人的作品都不一样,并且一定要不一样,没有人会嘲笑你,只要你做的东西是从自己思想出发的,那就是成功的。

苏老师:你主攻的是艺术品创造与制作中的陶艺专业,我想知道的是,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陶瓷大国,你如何看待东方美学对欧洲陶艺的影响?

林逸心:东方美学对英国的陶艺影响是整个群体性的,虽然很难找到被其纯粹影响的某个艺术家,但是我从对东西方美学的研究中学到了很多。我研究的是日本的美学宅寂中残缺美和自然之美在陶艺中的表达。研究发现,相对于西方美学对‘完美’的追求,东方尤其是日本更讲究美是‘无我’和‘残缺imperfection’,这一点非常有意思,而东西方一致把中国宋朝的瓷器奉为历史上美学境界最高的作品,这又让我非常惊讶。身为一个中国人,很长一段时间我居然不知道宋朝瓷器在世界历史上有如此之高的价值和地位。现在我慢慢相信了,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地域性和时间感的,timeless,不管经历多久,它们的光芒历久弥新。

\
林逸心的陶艺作品之一

苏老师:人民网专门为你开辟了“留学生日记“专栏:《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我们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官网也都做了同步刊发,据说有100多家网站在转载,请问你是如何坚持以日记这种形式来记录你的留学生活的?

林逸心:首先要感谢人民网的编辑老师,同时也非常感谢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官网的老师们。一年来刊发了我写的100多篇日记。至于其他如新浪、搜孤、腾讯、网易和不少大学网站都在转载,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我写日记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单纯地记录了我在伦敦生活的点点滴滴。本来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尤其在英国这一年如此宝贵,我希望能永远记住这些有趣的细节与心情。并且我也希望自己写下的小东西,能为国内那些想出国,或者想了解英国文化的网友们,带去一点小小启示和零星的思想火花。

 

苏老师:日记刊出后,有没有对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林逸心:并没有太多影响,我还是在英国学习生活着,呵呵,但是偶尔在学校或在一些场合,会有中国学生走过来说认识我,他们或者他们的父母都看过我写的日记,这让我有点吃惊,觉得自己突然有了点小名气(笑)。还有就是通过你们不时从国内转过来一些邮件,主要是希望我解答关于来英国留学的一些问题,我都尽可能回复了。其实被刊登日记也会对我写作内容有些影响,因为有时写日记时,会有意识地知道国内那么多网友能看到,就会省略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我写的东西比较个人主义,所以常常会提醒自己,要更客观一些,真实一些。

苏老师:从你日记里得知,你在一年里曾无数次地参观伦敦、巴黎和西班牙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接触过大量的艺术家,你觉得这种参观和访问对自己的学习有用吗?

林逸心:非常有用!一年来,除伦敦外,我分别去了英格兰,苏格兰,莱斯特,巴斯,威尔士等城市,感受到了基本上所有我向往的大不列颠。此外,我还利用假期和周末去了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每到一处,参观博物馆或艺术馆都是我首选或者唯一目的之一,我觉得这是出国留学非常大的一项收获,和学校的学习同等重要,因为欧洲这边的艺术资源实在太丰富了。很多时候的创作,就是要建立在开阔的眼界基础上,所有的一切都能带来灵感,这样你才会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沉下心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苏老师:除了专业课,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提高英语尤其是口语能力的?

林逸心:多和外国人交朋友,最好能租住在外国人家里,这样就会强迫自己用英语跟他们交流。我在伦敦换了三次房子,都是自己从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电话联系、看房、砍价;平时多去大街或超市逛,逮着老外就主动跟他们打招呼,厚着脸皮,不怕出丑,其实你的口语再差也没人笑你的,你连丑都不怕了,进步也就自然快了。

苏老师:学习的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有哪些减压的方法可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吗?

林逸心:出国留学压力是不小的,亲友的期望,自己的追求,还有班上同学的竞争等等。我是班上资历最浅的一个,大学毕业后什么都没折腾就直接来到了这里,没有工作经历,年龄也最小,所以要不断给自己正面的能量,鼓励自己,要多走出去,接触新的人,多跟周围的人交流。我常常和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甚至和两个女孩通宵躲在实验室里偷偷加班,在最后的毕业创作那段时间,我们简直到了相依为命的程度,辛是辛苦,但进步很快,感觉也非常之好。

苏老师:如果有国内的艺术生申请来英国深造,你可以对他们提些什么好的建议吗?

林逸心:在来英国之前,尽量把英语学好,想来这边再提高就很难,读语言强化班也很费钱;提交申请材料时一定要做足功课,要对未来的一年有一个明晰的计划,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来引导你。具体怎么写那要从个人的兴趣和角度出发,再上升到学术角度;作品集不仅要精良,更重要的是要向面试老师展示你的创作过程,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连创作过程都讲不清楚,老师会怀疑是不是你自己主观创作的?有没有请人代劳?那么面试过关的可能性也就会大打折扣。

 

苏老师:你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什么具体规划?

林逸心:目前还在晃荡中。毕业展后,应邀到一个英国著名陶艺家的工作室协助工作,近距离地感受西方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她也给了我很多创作上的指导,应该是我毕业展后最大的收获。至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计划,这确实需要从长计议,如果可能的话,我当然希望未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

苏老师:非常感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留学体会和经验,真诚的祝福你,希望你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林逸心:谢谢苏老师。

 

附:林逸心个人网址:http://www.yixin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