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论艺 | 海外访学项目经历:Phoebe Kaniewska

2025-10-23 来源:伦敦艺术大学北京代表处
Phoebe Kaniewska目前在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攻读雕塑学士学位。今年夏天,她参加了柏林艺术大学的夏校,此次经历由UAL的“海外艺术资助计划”资助。以下是她对此次行程的回顾。需要多少位“戏剧青年”(25-59岁)才能换好一只灯泡,或者说,改变社会规范?如果柏林艺术大学(UdK)的“社会与生态变革戏剧”课程可以当作参考,答案是:8名学生、2位老师、5天时间。

走进异国城市的一间教室,总让人感叹一系列决定与偶然才汇聚到此刻。对我而言,这包括一次被拒的申请、一个替代方案,以及最后一分钟的拍板。教室里还有另外7个人。我最年轻,其余学员分别三十、四十、五十多岁。大家各自做出选择才来到这里——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有人从家乡通勤,有人专程飞抵柏林。所有人都决定在一栋空荡荡的大学楼里共度一周。

起初气氛谨慎:制定团体守则、破冰游戏、贴名牌。每个人说明来意、自身背景、想达成的目标。毕竟只有5天,能发生什么?
我们的老师卡洛琳(Karoline)和伊莎贝尔(Isabell)是年轻、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卡洛琳主攻戏剧,伊莎贝尔专注“ARTIVISM”——用艺术介入社会、创作批判性表演。她们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去年,伊莎贝尔在阿迪达斯巴黎时装周打造了一场讽刺而震撼的“假冒”秀,模特被假装用烙铁打品牌,借此曝光企业非法且恶劣的劳工环境;整整48小时无人识破。卡洛琳则拍过一部短片,讲述因独自散步、吃饭、游泳而被监禁的德国教师故事,她亲自出演,表演克制而庄重。

听她们讲述,我们无不惊叹——她们用艺术指向的并非剧场本身,而是世界的改变。
第二天,我们筑起“愤怒之墙”,写下真正让我们愤怒的事:
“我愤怒于年迈的邻居孤独离世。”
“我愤怒于那些自称‘非政治’的特权者。”
清单很长,我们感到力量与怒火交织。
“很好,”卡洛琳说,“愤怒蕴含力量,我们一起哀悼。”

一周里,我们逐渐找到此刻最触动自己的议题。从历史与当代的社运、戏剧、表演中汲取灵感;一起午餐(日式、波兰式、韩式),加深了解。有人因残障女儿想办共融迪斯科而来;有人刚被裁员,想借课程重新出发。我们写笔记、改草稿、排练,并同游柏林双年展——展览设于废弃女子监狱,展出早期职业艺术家直面社会的粗粝而有力之作。

周末,每人完成了一件演出。作品风格迥异:有的真诚恳切,有的荒诞乌托邦,却都源自我们想改变的那一小块世界。我们各自找到切口。“总得有人先开始,为何不从这里?”伊莎贝尔说。
演出结束,我们获颁证书与玫瑰,拥抱、拍照、交换联络。卡洛琳与伊莎贝尔揭晓她们是姐妹,难怪默契十足。随后大家返回各自的城市与生活。奇迹般地,我们都创作出社会介入性的表演;对大多数第一次写剧本的人来说,我们将愤怒化为请求——请求连结、社群,以及改变。

“海外艺术”项目每年夏天举行,2026年夏季申请将于1月开放。更多信息请见海外艺术网页或发邮件至 internationalmobility@arts.ac.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