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论艺 | 打破常规:伦敦时装学院校友Francesca如何重新定义配饰设计

2025-10-23 来源:伦敦艺术大学北京代表处
我们最近采访了伦敦时装学院(LCF)校友弗朗西斯卡·沃斯珀-凯里(Francesca Vosper-Carey)。她拥有超过10年的珠宝、包袋与家居用品设计开发经验,创意视野大胆而鲜明。Francesca 分享了毕业后的职业轨迹,以及贯穿她生活与工作的灵感来源。
 
你在LCF毕业后的经历是怎样的?
我2012年在LCF完成BA(荣誉)时尚珠宝本科。像很多毕业生一样,我急切想进入行业,但很快发现门槛很高,尤其在体量较小的时尚珠宝领域。我向来不轻易认输:一边做两份实习,一边兼职零售,连续工作52天后,终于拿到 cult 珠宝品牌 Tatty Devine 的首份带薪职位。
 
虽然那份工作偏向生产而非设计,我仍决心转向创意。通过在时尚珠宝圈不断 networking,我获得“关键突破”——成为一家高街供应商的珠宝与产品助理设计师。我抓住每一次设计开发挑战,很快晋升为初级设计师。
 
2015年,我回到LCF攻读MA Fashion Artefact,学习皮具制作。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有信心转向配饰设计,先做儿童配饰,后参与手袋与配件首发系列。如今,我已在Stackers.com担任资深配饰设计师七年。
 
求学期间你得到了哪些支持?
学校的支持来自多方面:导师、技师、各类服务。印象最深的是本科时的学术写作支持团队。他们帮我润色论文与毕业书面作业,耐心且高效。我一直苦于语法问题,他们的帮助极大提升了我的自信与产出。
 
读硕期间我再次使用该服务,他们提示我可能有阅读障碍。学校协助我完成正式评估与确诊,让我更了解自己的创意与学术流程。
 
另一份终生感激的支持来自Peter Hill带领的3D与材料科学团队。2012年毕业设计时,我决定用尚属新潮的3D打印做整组作品。Peter和团队教我使用3D软件并解答所有疑问。没有他们,我的毕业系列无法如愿落地。
 
在拥有10余年时尚与零售行业经验后,是什么点燃你的创意愿景并塑造你的作品?
 对我来说,灵感来自好奇心、解决问题和讲故事的混合。我一直着迷于“东西是如何被做出来的”——一个想法怎样从概念变成实物,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我创意的最大驱动力。我喜欢深入研究:挖趋势、探索新材料、理解顾客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日常如何与产品互动。

我特别被“平衡创意与实用”的挑战吸引。设计得美是一回事,让它真正“好用”才让我有成就感——无论是包的肩带弧度、项链的扣件,还是家居小物的功能。因此我喜欢全程主导项目:从趋势研究、概念开发,到技术图纸、打样、量产。
 
材料创新与全新设计方法不断给我灵感。珠宝与器物设计背景让我养成“跳出常规”的思维习惯,我总想在强化设计的同时,保持品牌DNA和目标客群的精准匹配。
“我相信设计可以点亮日常。无论是穿戴、使用还是赠礼,我都希望作品给人‘被认真思考过’的温度,既个性化,又经久耐用。”
 
你的电脑包设计入选《HELLO!》杂志‘Top 6’,这一成绩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为Stackers设计,品牌使命是“Life, Beautifully Organised”。这句话指引我和团队的每一次创作。那款被《HELLO!》选中的电脑包,灵感源自我在伦敦的生活与LCF求学经历:赶地铁、跨区上课,必须随身携带电脑和零碎物品。当年市面上的电脑包大多呆板且缺乏风格,我就想打造一款既时髦又经典的包,让电脑得到保护,同时让物品井然有序。
 
除《HELLO!》外,Stackers的包袋与配饰也陆续登上《Stylist》《Grazia》《Cosmopolitan》《The Independent》等。能为一个独立品牌做出如此贡献,我深感荣幸。我设计过父母背包、旅行化妆包、珍藏首饰盒等多种生活方式单品,能得到公众认可,让我既自豪又感恩——作为一名设计师,被看见、被喜欢,是最幸福的事。

\